-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9:36 点击次数:128
在中国历史上,说到用人、识人,很多人第一反应都能想到三国时代。可你或许没留意: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毛主席对人才的渴望,可以说达到了“望穿秋水”的境地。1957年3月,在镇江的滚滚江流上空,毛主席写下一句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,再后来又多次提到孙权用人的故事。你有没有想过,这位开国领袖,为什么如此地欣赏一个生活在1800年前的江东之主?这个看似跨越千年的对话里,究竟藏了什么玄机?我们今天追问:毛主席为啥“念念不忘”孙权,还屡屡把三国故事拉来教育干部?在那场风雨飘摇里,伟人与古人究竟谁赢了谁?
在那个战火刚刚熄灭的年代,三足鼎立的不仅存在于史书——现实世界也在上演着人才争抢的“大戏”。一边,是历史上的孙权,凭借着碧眼紫髯、胆识过人的豪气,还有一双慧眼,把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等一批英才请到了身边,成就一段江东霸主的佳话。另一边,是刚把新中国扛上肩头的毛主席,面对稀缺的人才和百废待兴的国度,同样在为“用人”这件事绞尽脑汁。
如果你走进1950年代的中国,能看到毛主席频频在公开场合提到三国故事。他不光是怀旧,背后其实在“打算盘”:怎样把具有“打仗本事”的干部,变成懂得发展经济、能搞现代化的“复合型人才”?可当时的情况是,大部分干部出生入死习惯了拿枪打仗,一让他们安静下来读书学本领,大家一头雾水。难的不是用人,难的是选谁、怎么用、如何扶一把点一盏灯。这里就留下了一个悬念:孙权能否教会毛主席在新中国实现“以人为本”?
剥开这层洋葱,我们会看到,这场对话远比我们想的精彩。历史上,孙权为什么厉害?他不是家世最显赫的,也不是打仗最猛的。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“知人善任”——会用人,比会打仗还值钱。在三国乱世里,各路英雄都不缺刀枪,而孙权却能一次又一次靠识人、用人把命运翻盘。周瑜当年年纪不大,就被他看中放在重用位置;吕蒙不过是个“糙汉子”,结果孙权耐心劝他读书,最后变成大都督。
可是,现实并没因为伟人讲了三国典故就马上大变样。外表上,干部们似乎纷纷响应,都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,会议上也常常能听到“学习吕蒙精神”。但其实,很多干部的骨子里还没真正明白什么叫“读活书”。更别说有些人只会拿着文件照本宣科,和“张昭只会纸上谈兵”其实区别不大。
与此同时,反对的声音也开始冒头。有人说,搞国家建设,应该充分信任专业技术人员,别再一股脑儿让行伍出身的人来抓经济、搞技术。支持者觉得,经验、阅历才是真家伙,“实干”比“读死书”强。双方争得不可开交,一个说要改革,一个说扶贫要靠“门路”,到底孰是孰非,很难判下结论。
在普通百姓那里,大家看到的则是:生活虽然比以前好多了,可改革太快、干部调动太多,大家反倒有点跟不上节奏。有点像暴雨刚过,天边虽有一抹彩虹,但脚下泥泞、风雨后的后遗症还要慢慢消化。
正当一切似乎趋于平静时,现实却给了大家一个“重锤”。1975年毛主席主持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工作会议时,忽然流露出了巨大的遗憾:“惜无孙仲谋!”要知道,以毛主席一生知人善任自居,还能说出“后继无人”、找不到“孙权”那样的人才,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。
反转在于,原来把天下英才聚集起来的难度,并不比三国时期小。毛主席当年能把无数年轻人用在抗日战场,但到了建国后,面临的是治国理政、经济建设和科技现代化,每一样都提新要求。此时,他越来越发现,“打天下”不是“治天下”,能打仗的不一定能带好队伍、抓好经济。历史的“吕蒙”能苦读成大将,但现实世界学习的路要难走千倍。这样一来,就把“读活书”“选对人”“用好人”的矛盾推向巅峰。我们不禁要问:有没有可能,新中国必须靠“孙权般”的多面手,才有出路?而真实的答案似乎是:人才的短板,是全社会的痛点。
就像江面风平浪静,但暗流涌动,国家事业的新危机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,中国经济起步慢,现代化依旧困难重重。表面上,好像各级干部都“更会读书”了,可炉火纯青的“孙仲谋”级别的人才仍然稀缺。与此同时,随着干部老去,新生力量却补不上来。高层中,各家意见分歧更大——有人认为应优先培养“专业化干部”,有人坚持“革命出身更可靠”,两派还经常在会议上唇枪舌剑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基层老百姓盼现代化,但实际遭遇到的是“会读书能写材料的官员多了,但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了”。有的地方提出“拔尖创新”,结果变成了走形式、追政绩,离百姓生活的现实需求越来越远。
分歧变大,和解希望渺茫。有人抱怨“人才还是不够”;有人郁闷“干部读了书也照样脱离群众”;也许毛主席本人在晚年那句“惜无孙仲谋”,其实是一种极深的无力感——千难万难,最难的还是“人”的问题。国家要进步,人才队伍这一关,总让人觉得前途未卜。
说到这里,我们不得不“夸一夸”那些只懂读死书、不会实干的“张昭们”。你们真的是新时代的“栋梁”——看着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,各级干部文凭越拿越多,开会念材料的功夫也越来越精湛。不和群众打交道不要紧,关键是能写会道能背书,照样能混个一官半职。不读死书怎么体现成绩?不玩花样怎么显示“现代化”水平?领导问起,也好有个说法:我们都向孙权学了,我们都在读书。
但问题来了,如果只看表皮,要是全都成了张昭,谁还能当吕蒙?全天下难道只要“念得好、考得高”,不用管是不是能解决实际问题?还真别说,有时候,能力还不如“会说会写”来的管用。咱们很多单位最缺的,不就是一批行政化套路达人吗?
其实说到底,历史上“知人善任”这件事,放到今天仍旧难上加难。嘴里天天喊着“惜无孙仲谋”,真正敢用锐气人才、能把异想天开的想法落到实地的人,恐怕比孙权还稀有。早知道选人用人的事就这么头疼,还不如直接搞个“皇帝的新衣”——大家都说学了经验,其实都只是在凑热闹。
既然嘴上都在说要学习孙权、学习毛主席“知人善任”,怎么总觉得现实里“最会拍马屁”的人能升官,真正有能力的却沉没在角落?难道这一切都是我们“太有才华”了,才看不懂人事变动背后的道理?你觉得现在我们身边的“人才标准”,到底该向历史学什么?欢迎你留言聊一聊,是该鼓励“张昭”的本本主义,还是要多给“吕蒙”们一个机会?